客服热线:181 2135 3183

为何楷书字体到了隋唐得以定型且不再演进:成也雕版,败也雕版

   2022-01-05 杨中涛书法讲堂 1026 0
核心提示:对于绝大多数书法初学者而言,我们在学习书法史的过程中,一个最让人感到疑惑的问题是:为何楷书这种规整字体到了隋唐之后,就不再向前发展演进了?而这个问题,又演变成一种看上去很有道理的看法:隋唐以后,所有书

对于绝大多数书法初学者而言,我们在学习书法史的过程中,一个最让人感到疑惑的问题是:为何楷书这种规整字体到了隋唐之后,就不再向前发展演进了?


而这个问题,又演变成一种看上去很有道理的看法:隋唐以后,所有书法家的楷书功底都不行,因为他们无法超越隋唐时代的楷书水准。


比如宋四家(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和蔡襄)的成就都是行书或草书,楷书也只是继承了隋唐楷书的已有成就。难道这些人的楷书能力太差?



隋《苏孝慈墓志》

很多书法学习者在开始阶段,也都曾有过这样的梦想:等到我将来书法功底深厚了,一定要创造出一种新的楷书字体,这样我就能在书法史上留名了。只是随着你学习书法程度的加深,对于书法史有了更多认知后,就会知道这种梦想基本上没有实现的可能。


最直接的答案就是:宋代以后,并不是书法家们的楷书水平不行了,而是由于新技术的兴起,人们不再需要新的楷书字体。即使你创造出新的楷书字体,也不可能得到普遍认可。正是由于没有了这种市场需求,楷书也就在隋唐被彻底定型,而不再向前发展。


而这种让楷书字体不再向前演进的新技术,其实与毛笔书写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,它就是雕版印刷术。



隋《董美人墓志》

02

隋楷和唐楷的形成,从生产力发展和市场需求看,与南北朝以来佛教的兴盛,以及这种兴盛而产生的雕版印刷术有着直接关系。


对于雕版技术的产生年代,比较“稳妥”的看法是产生于唐代。但更为合理的推定,雕版印刷术,应该隋朝时就已经在民间出现,至少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的萌芽。



隋《龙藏寺碑》

南北朝以来,以佛教为代表的寺院经济,具有着很强的影响力。对于佛教的这种影响,各个朝代多数时候是加以利用,偶尔也加以打击(历史上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)。


佛教经济的兴盛,意味着这些佛寺的经济实力比较强,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“不差钱”。因为不差钱,所以在传播佛教经义(包括文字与图像)上面,各个佛寺就能够拿出更多的“技术开发资金”,来开发更有效率的传播技术,这就是雕版印刷术产生的直接历史背景。



欧阳询《九成宫醴泉铭》

03

雕版印刷术是在一个木板上刻上很多个字,这些字形都是反着的,拓印后就是正字了。雕版印刷术,最初应该是受到印章文字的启发,相当于是将一块木板当作印面,在这个大印面上刻上很多字,只是字体不再用篆书,而改为更容易认识的楷书。


雕版印刷所用的木板,需求刻上很多字,且不能错字,因为错了一个字,等于整个木板就废掉了。然后要求每个字所占的空间都差不多,要求整齐划一。这些要求,使隋唐楷书的字体,一步步向整齐划一靠近。



褚遂良《伊阙佛龛碑》

隋唐楷书的产生,与雕版印刷术有着直接关系。到了唐朝,雕版印刷术进一步发展。雕版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,进一步促进了楷书字体的定型化,比如欧体、虞体、褚体、颜体、柳体等等。这是一方面。但另一方面,雕版印刷术普及速度的加快,导致这些各个书商(或佛寺)不再需要新型楷书字体。原因很简单:现有的楷书字体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雕版刻字要求。


如此一来,由于雕版印刷术的“打压”,楷书字体到了唐代晚期,基本上就完成了演进的历史使命,而不再向前发展。自那时以来一直到今天,我们使用的楷书字体,一直就是唐代楷书的基本字形结构和用笔。而唐楷又直接来源于隋楷。



欧阳通《道因法师碑》

在唐代碑刻楷书中,从欧阳通的《道因法师碑》开始,就已经有意强调横画的起笔和收笔动作。后续颜真卿《多宝塔碑》以及柳公权的《玄秘塔碑》的横画运笔,也都有意这样做。有关这一点,我们也可以在敦煌藏经洞唐人写经墨迹中看得出来。



敦煌藏经洞唐人写经墨迹的横画收笔

唐楷故意强调起笔和收笔动作,这样做的时代背景是:这样做更容易让镌刻者(刻工)以标准方式来完成字形的镌刻。而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兴起,人们需要有标准化笔画的“字样”。换句话说,这些起笔和收笔,完全也是为了适应雕版印刷术兴起而进行的“加码”。



颜真卿《多宝塔碑》

04

到了宋代,虽然已经有了升级版的活字印刷术,但当时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。雕版印刷术的兴盛,使得大量需要工整抄写的活动已不复存在。在黄庭坚的手札中,就曾提及要将自己的书籍“刻成大字本”之事。


宋代以来,使用雕版技术刻书的活动和规模一直在扩大,官方和民间都在从事刻书活动。在这种广泛的市场需求中,刻书者只需要将唐楷的字体改造成标准的刻字字体,就能满足刻书的需求。即使你创造出新的楷书字体,书商也根本不会使用。如果书商使用你创造出的楷书新字体,等于增加了他的书籍生产制作成本。



柳公权《玄秘塔碑》

没有这种市场需求,书法家对于新字体的创造,自然也就失去了“开发动力”。所以并不是宋代以后书法家的楷书创造力下降了,而是市场不再需要或者不再欢迎新的楷书字体。


(责任编辑:小编)
下一篇:

全新升级,助推行业井喷式发展——2022中国(东莞)国际印刷技术及包装设备展览会华美绽放

上一篇:

南京商标印刷-南京产品标签印刷

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
0相关评论